從18歲到28歲,2007~2017 十年進化史


2007 年,我 18 歲。


正是從結束高中學業,終於卸下制服的開始。所有我對於服裝的穿著搭配因為有了需求,也就從這個轉捩點開始大幅邁進。

2017 年,我 28 歲。


當初那個高中畢業的小屁孩,開始學著寫部落格,成為無名小站型男誌部落客、Yahoo!時尚摩人,到出了社會成為時尚流行媒體的編輯,一路也做到主編過,突然發現就這樣十年過去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仍然是同一個我?




時代的演進很快,有很多新的事物出現,舊的消失。發現記憶越來越容易紀錄下來,人們就越不用心保存。翻著 Facebook 「我的這一天」試著回顧,想要整理卻發現僅存的資料所剩無幾,電腦會壞掉、無名小站消失,如果現在不再好好的梳理,只怕未來會失去的更多。

所以,我將從 2007 年開始,用著帶點懷疑的記憶和碩果僅存的照片,試著回顧我這十年的進化史,以及這十年的時代變遷。




 2007 

When I Was 18



07 Yahoo!奇摩 即時通消退,MSN Messenger 開始成為主流


18 歲高中畢業考上了臺灣師範大學,那時候應該誰也沒想到十年後變成一個滿臂刺青的男子。大一的我,其實一直都還像個普普通通,可能稍微會打扮自己的大學生。一個開始接觸熱舞社,會穿極寬極大的褲子和上衣,或者從主流偶像藝人中找尋穿搭的模板,小豬小鬼娛樂百分百的男孩。髮型也是和一干趕流行的青少年一樣,沒有過份突出。





 2008 

When I Was 19



08 Yahoo!奇摩家族退場,無名小站成為社群主流


在這個部落格開始百花齊放的時代,也開始接觸到 PTT 混搭版(Mix_Match),知道了烏鴉、小奶、Ken、AD、桃大等等男性風格領航者,也會看老游、大王的部落格,此時算是穿著最跳躍的時期,穿起了當時沒多少人能夠接受的窄管褲,從嘻哈的極寬到 Dior Homme 的極窄風格。

因為開始打工,有了經濟能力,也就能試著探索各種穿著風格,西海岸、民俗風、東倫敦,也從這個時候,也試著跟尋前輩們的步伐,嘗試寫了穿搭文章。


▲應是台灣這類文創市集的開拓者—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也因為參與這活動認識混搭版版主小5以及籌備圈入的阿準。



 2009 

When I Was 20



09 網路購物蔚為風潮,臉書開始攻城掠地


網路不僅取代雜誌成為我吸收流行資訊的管道,也逐漸成為了我購物的主要通路。Y 拍和剛萌芽不久的露天拍賣,我在此找尋許多二手良品。

這一年也開始使用起臉書。


▲如果你們曾經有看過的話,當時寫了一篇文章仿造了話題影片 Jizz In My Pants 的 MV 穿著,在 PTT 上曾引起話題,可惜文章現在已經隨無名消逝了。


▲ 大二的時候,曾經錄過幾集的〈大學生了沒〉,左為麥基。


 2010 

When I Was 21



10 成為穿搭部落客的初生之犢


這是我相當挫折的一年,大三身兼系學會長、雙主修、籃球校隊系隊等等多重身份都讓我很疲憊,又處處不討好,也因此決心翌年從校園風雲人物變成邊緣人物。

不過這一年來寫穿搭文成為了我少數感到有成就的事,雖然頻率也不過半年一篇,但在 PTT 上也都獲得不錯的迴響,也因此建立了一些在這個圈子的人脈,成為了無名型男誌的共筆作者之一。幸運的,接到第一篇的業配文,我記得是軒尼詩 V.S.O.P 干邑白蘭地,找一個屁孩寫酒好嗎?(笑)

在穿著上仍然是相當多變,包含髮型,年初喜歡英倫風格,年中瘋狂迷戀民俗風,到了年末又變成頂著瓜呆頭的復古文青。


▲ 人生的第一次拍背版照,這時是一月,後來就是捲髮了。


▲ 當時熱愛英倫風格,圖上這件 Parka 至今我還會穿。




▲後來頭髮長長了,很常利用頭帶綁一個浪人頭,這段時期超愛穿著民俗風。


▲2010 年算是台灣少數男生開始嘗試穿著「內搭褲 leggings」的人,這一天還被蘋果日報街拍。


▲中間一度把頭髮剪回來過,在穿著上還是遊走在英倫風和民俗風之間。



▲當時也出現過這種雷鬼混搭滑板風格的穿著。


▲後來有段黑歷史,始終喜歡英倫風的我,就在那時我剪了一個披頭四的法式覆耳頭,也因此和民俗風分道揚鑣。


▲ 除了搖滾樂,也挑戰過這種電音迷的 Rave Style。


▲2010 年的 10 月我和政大橘子貓,這張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我用智慧型手機上傳了第一張照片,也代表行動上網的日子來了,宣布臉書成癮。


▲ 到冬天終於頭髮長了一點,這是無名小站型男誌的聚餐,因為 Facebook 來勢洶洶,Yahoo!奇摩開始有一些新的計劃,也在此時成為 Yahoo! 時尚摩人的行列。


▲ 2010 年的冬天「Weekend Fever 市集」的前身出現了,那時只是一個活動叫做「不用早起去福和橋」。


 2011 

When I Was 22



11 臉書推波助瀾,創意市集雨後春筍


這一年跟著一個街拍網站團隊學習採訪和編輯事務,製作了一本街拍雜誌 F.PEC,雖然是無酬的,但是算是打開了未來職場上的契機。

賣古著或二手衣物的創意市集在這一年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自己在師大的鹹花生咖啡廳打工,開始接觸「真正的文青」,受到這影響,我的穿著風格也開始融入古著的元素。


這年年初的時候有燙過頭髮,後來就想要試著留長看看,當時的髮量很滿多,也是人生頭髮最長的時候。




▲ 穿著也是在左派右派文青(誤)之間徘徊。

大四總算從前一年的黑暗破繭而出,不僅有時間打工,在這年買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也終於談了一場穩定的戀愛,因此留下了不少畫質比較好的照片。也因為有了自己的時間也有了可以幫忙拍照的伴侶後,開始認真寫起穿搭文,頻率拉到兩個月一篇了,加上頻繁使用臉書,因此還能翻出不少的穿搭紀錄。


另外仰賴創意市集的蓬勃發展,很多設計襪子開始展露頭角,翻轉了過去對於穿短褲就是要搭配踝襪/船型襪,露出襪子很好笑的穿著概念。可以看到襪子在 2011 年中之後,成為了我穿搭上很重要的一個配角。



 2012 

When I Was 23



12 雄壯威武我在吶喊 毫無意義的 123


2012 年,ZARA 和 UNIQLO 開始進軍台灣市場,打響了平價時尚、快時尚的戰場。

不過這一年我開始放縱自己,無節操的吃肥、頭髮亂長,來到人生最胖的階段,就是因為四月準備當兵去。而且我又抽中外島的外島,幾乎是與世隔絕,所以快速跳過。


▲ 人生少見的光頭限定版。


 2013 

When I Was 24




13 內容農場網站氾濫,無名宣布關站


還好我退了,從人生最胖到人生最精實的體態。

也是一個漫長的黑夜終於過去,2013 對我來說是轉折點相當多的一年,開始刺青、搬出去自己住、舊屋改造(延伸閱讀:你想把整個宇宙都帶進你的房間),出社會,開始關注時事,跑社會運動,到了年底養了兩隻小貓,真的是滿多可以講的。


▲頂天的時候,兵的趴數,決定頭髮的長度。當兵也是要注意外型,雖然頭髮都是給髮婆剪的。


▲ 也從這年開始有了第一個刺青。(延伸閱讀:我的左手刺青


到 2013 臉書已經完全取代了無名小站在平常上網時的地位,退伍回來之後,也還沒有想到要不要繼續經營部落格。同時間,Instagram 也開始進入市場,所以 2013 早期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組圖,放在 IG 上(當時還是嚴格限定正方形構圖)。


也由於臉書成為主流,國內的媒體生態也推波助瀾起「內容農場」,就連潮流媒體開始玩起 Buzzfeed 那套,我在五月開始進入新創的女性時尚網站做菜鳥編輯,社會新鮮人為了多賺外快,也投入了當時做內容農場形式的潮流網站做外稿編輯,因此也了解了這段產製過程,娛樂性質夾帶商業推銷,資訊量又快又大。

同時期,FB、IG 的崛起,「平台」趨勢則是不同於內容農場的另一個方向,由用戶自行生產內容,再經由訊息優化,高互動性的網紅經濟開始萌芽。穿搭的社群平台就在此時出現,借鏡多年的 LOOKBOOK,來自日本的 WEAR APP、台灣自製的 Dappei、O'share 也都成為穿搭愛好者更多機會被看見。

到了九月時,無名小站宣布關站。


Normcore 的風格也在 2013 這年開始興起,許多過去覺得老土的穿著,像是「白襪」、長袖披肩、襯衫紮褲,自己都開始嘗試起。

又燙了一個頭,試著留起鬍子,雖然不適合,但也是為 24 歲留下滿有趣的紀錄。



 2014 

When I Was 25



14 臉書成為了生活所需,網路意見領袖提供了新的觀點


到了這年,臉書可說完全地深入台灣人的生活,病毒式傳播、快速動員等等效果,幾乎讓台灣掀起了轟天動地的大革命。所謂的爆系公社,也在這一年開始大批湧入。而 IG 則也開始出現了 Local Instagramer,網路上的意見領袖角色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穿搭也逐漸深入校園,街拍文化還算方興未艾,繼文化 Focus 之後,陸陸續續各大專院校也都有學生社團群起效尤。


▲ 2014 年年初人生先是第一次去了香港。


我想也是因為臉書讓資訊傳播越來越強勢,強調流行這件事,在這一年早期我的穿著還是受到嘻哈和街牌的影響,雖然跟真正的 Hi-street 有差別,但穿著風格的確是歷年少見。


到了夏天,正式成為日本街拍雜誌的編輯一員,也首次到了日本福岡見識了一番,自己的穿著大概受大量閱讀日雜也有所改變,日系多層次加上日益茁壯的 Normcore。


▲ 除了回歸簡約,Normcore 把運動品牌 LOGO 成為 Fashion Icon,這件事也帶動其他風格,許多以前覺得拙的勾勾襪、三葉草 Tee 轉化成為一種流行。


▲ 雖然一度想試著留成嬉皮般的長髮,但最終還是宣告失敗。


▲ 到了九月,就把一頭長髮剪去,首次嘗試漂髮,先是染成灰藍色,但很快就褪成金髮。


▲ 因為我覺得這個髮型只適合英倫風格,所以大概這段時期都是這樣的穿著。


▲ 喔對了, 2014 這一年我還把我的黑白金旺 (WOWOW) 改造成了新的面貌,未來也許會寫一篇。


 2015 

When I Was 26



15 快時尚大舉來台攻城掠地,信義區一級戰場


這年的開始即是本部落格的開張日,可以翻翻舊文,因此往後回顧就可以寫的比較簡略。

這一年可說是全球的快時尚都來台灣插旗的年度,H&M、Forever 21、Bershka,都來到台灣,加上鄰近的 ZARA、GU、Pull&Bear⋯⋯等等,台北信義區幾乎成為快時尚一級戰場。

我在這年中經歷離職、失戀,是轉折相當大的關卡。雖然還是擔任編輯,但一路從紙本到線上,從線上到紙本,再回到線上媒體,也是完全感受到媒體經營的難處。

這一年流行的單品,像是老帽、寬褲、和服外套。


▲年中染回深色。





 2016 

When I Was 27



16 直播開啟了網路零時差接觸,Pokemon Go 台灣開抓


走到 26、27 歲的自己,在穿搭上最大的改變大概是開始有些成熟的風格出現,開始穿起成套西裝、梳起油頭,不過大部分還是會混搭一些流行性高的單品。

2016 應該是直播年吧,本土的直播 APP 越來越蓬勃發展,加上 Facebook 也開始有直播功能。使得流行的節奏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短命。我在這年中開始擔任流行網站的主編,開始制定方向,對網路與流行文化也有更多的觀察與操作。

說到有趣的是這年我也成為了 Pokemon GO 命名大師,由我取名的神奇寶貝相簿有 2.4 萬人按讚,不過沒多久就出了一場嚴重了車禍,縫了40幾針,幸好沒大礙。

2016 年流行的單品,週期也越來越短,有橫須賀外套、超長的過袖、銅環、帆布腰帶、貝雷帽、有色眼鏡。


▲ 是的,我又燙捲了。



▲ 這一年也開創了自己所謂的台式風格的穿搭。


▲ 也開始有了電影角色穿搭(左為樂來越愛你/右為阿甘正傳)。

2016 的穿搭文:
夏天男生怎麼穿?請看一週間穿搭靈感簿
我在嘉義覺醒音樂祭!三日穿搭參戰
我的台式風格三套穿搭


 2017 

When I Was 28



終於來到今年,雖然還沒過完,但是也有了極大的轉折,年中的時候離開了媒體工作,全心經營自媒體,不過實際上還是相當辛苦。

在穿著上,雖然還是一樣風格多元,但似乎越來越重視單品的流行性。



2017 年的穿搭文:


結語


這篇十年的回顧文寫得非常的辛苦,也很痛苦,辛苦的是發現記憶的不可靠,以及資料的不完整,不斷地翻臉書、別人的臉書來拼湊;而痛苦的是透過這樣的書寫,彷彿又重新梳理了這十年,雖然文字裡有些部分避重就輕,但對我來說,有些很私密的部分又被喚醒。

電影《年少時代》斷斷續續花了 12 年拍攝一個男孩的成長與變遷,雖然只是故事,卻真實地引人沉思。導演曾說過:

電影呈現的正是一個經歷了上千次挫折而被終結掉的童年。他的旅程就是隨著世界變得更加寬廣而產生一系列的覺醒。事情是如何的發生發展,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悲傷的。但是,那也僅僅是他成熟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你必須習慣眼前這個更廣闊的世界。然後當你有了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感,你還要努力不讓它們泯滅掉你的年少激情,因為年少時所具有的激情,會被成人世界無情的消磨掉。

我希望這篇十年回顧,也是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如同蘇格拉底所說:「未經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講完感性的部分,來說說理性地分析。其實就我認為綜觀來看現代世界各地追逐流行的年輕人其實都越穿越像了,也可以從我身上看出來:「2012 前期穿著偏好專一次文化族群風格,像是英倫 Mods、民族風、古著,到 2013 以降,儘管穿著風格仍然很多元,但是越來越多片段、拼貼,所著用的單品也偏流行性強,像是老帽、過袖、頸鏈等等

我提出了幾個原因:

1. 快資訊


這十年獲得資訊的方法越來越快速而大量、片段而短暫,因此資訊干擾很多,大多停留在表面事物。而我因為後來也從事資訊業,所以要吸收比一般人的更多,所以我對於流行事物更是敏感。

2. 快時尚


消費主義盛行,不僅快時尚品牌越來越多,淘寶貨、韓貨互抄的速度也很快,沒有深耕的服裝文化,或者次文化標籤、品牌故事可能也只是為了提供消費刺激,汰換的速度太快。


3. 快通路


除了 ZARA 傳授的驚人換季效率,網路購物的直接性、海外寄貨的成本下降,也讓服裝購買的便利性大大提升,於是不再像過去一樣因為找不到某類型單品,改以替代品而意外搭出不同的效果。

4. 全球化


綜合以上兩點:快資訊和消費主義,加上科技進步,強勢流行文化更無法阻擋,美國嘻哈影響韓國,韓國再以亞洲的強勢文化輸出國角色影響我們,一套複製成一套。


5. 社群網路、意見領袖和媒體


社群網路使人們溝通越來越直接,也因此人們就越來越活在別人眼中,討好多數的群眾可以獲得更立即、更有成效的回饋,其中模仿意見領袖是最有指導性的,也同時媒體的守門人效果越來越薄弱,討好群眾和商業收編成為必然。


總結來說


現在的時代資訊量大,區隔性少,全球的年輕人都逐漸長成同一個樣子,次文化族群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混血特色的年輕世代,比如說:有可能是一個喜歡聽饒舌樂、看侯孝賢的 Coser。
  
年輕族群想要模仿階級,但由於資訊互相干擾,很多訊息不完整甚至徒留形式;或者消費主義盛行,文化符碼僅作為行銷工具缺乏符旨,因此造成現在的次文化更淺碟、更免洗,更為空泛。所有的東西都變得容易保存,但也變得不知道保存的何者是重要的?
 
不過我們也不需要承認自己像個老人一樣貴古賤今,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也都是最壞的時代。

張貼留言

2 留言

L.Melville寫道…
穿搭好看。提醒一下版大,14年文字應作"群起傚尤"。
李豪寫道…
哈囉!抱歉現在才看到!教育部字典是寫群起「效」尤唷,傚、效應該是通用字,所以你也對,但我也沒錯!